徐飞:新质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新质生产力则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是对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徐飞在第四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上表示。
21日下午,以“新质生产力·数智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四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举办。徐飞发表题为《塑造数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
他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措施。
劳动者层面,不仅包括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更有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同时,智能机器人甚至数字人也加入了“劳动者”范畴,与人的智能相互加持,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人类智能”。
劳动资料范畴则从传统的土地和资本扩大到数据、技术、管理甚至企业家精神和营商环境等,形成了以数据信息作为劳动资料的智能经济;生产工具也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向更高科技属性发展,工业互联网等非实体形态的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
徐飞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
具体来讲,高科技方面,中国很多理论创新或者市场创新,更多是集成创新,而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远远不够。高效能方面,效能包括效率、效果、效益。“能”指的是能力,包括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综合考虑。高质量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符合新发展理念先进生产力,新发展理念则包括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等内容。
新质生产力如何产生?徐飞解释,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方面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数字化、数智化、数治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现。
在徐飞看来,技术革命性新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的内核仍是创新。而创新有诸多形态,包括“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是革命性突破,推陈出新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移花接木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