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疾病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杀手”,长海医院专家领衔推出实用专著
今天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俗称中风,也称脑血管疾病。当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人脑卒中的终身患病风险高达39.3%,居世界首位。
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80%,发病率高、残死率高、复发率高。医学界如何不断攻克脑卒中?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一书近日首发。
新书主编、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在首发式现场谈到,“在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下沉的同时,国内神经介入水平参差不齐、治疗缺乏规范性、同质化较差,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刘建民的组织下,全国21家高级卒中中心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了这本《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汇总全国优秀卒中中心的救治经验,为国内同道的临床操作提供帮助,提高介入治疗救治同质化水平,让更多患者获益。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踏上了针对脑卒中治疗的探究征程。20世纪90年代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及临床预后。然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有限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t-PA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PA疗效很差。
因此,神经领域的学者又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随着颅内血管重建理念的不断深入,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2015年,血管内介入取栓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治疗策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和提高生存率,中国迎来了属于神经介入治疗的新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介入技术普及,临床研究能力也不断提升,中国临床研究为全球脑卒中救治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步改写救治指南和临床实践。
在脑卒中的中国临床研究中,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贡献突出。2020年5月,他牵头组织全国41家中心完成的DIRECT-MT研究,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为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的第一篇顶刊论著。在刘建民的带领下,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后,ENCHANTTED-MT、IRIS等研究结果接连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奠定了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在国际神经介入领域的学术地位。
此次新出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集合神经介入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从理论到实践,清晰展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临床医生,从病例中学习提高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从病例中学习相关知识会更加生动并易于掌握。这本书以病例为导向,以一个个具体病例的治疗全过程,从术前评估、术中策略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为从事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医生,尤其是新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医生提供了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