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汽车产销双降,中汽协下调2022年销量预期至268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下降8.2%和7.1%,同比下降7.9%。相比去年和前年,汽车产销略显疲态,没有往年年末的翘尾现象。
中汽协分析认为,今年11月销售业绩低于预期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车需求释放受阻,终端市场表现疲软,供给端放缓,给汽车市场平稳运行带来较大压力。
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1-11月增速明显低于1-10月,分别收窄1.8和1.3个百分点。
基于此,中汽协在今年年中下调了同比增长3%的预期至2700万辆,并预测2022年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预计2350万辆,同比增长9.4%;商用车预计330万辆,同比下降35.3%;新能源汽车预计保有量670万辆,同比增长90.3%。
疫情之下,减税政策难以“显现”,乘用车产销环比下降7%。
从各细分市场的具体销售表现来看,11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07.5万辆,环比下降7.8%和7%,同比下降3.9%和5.6%。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传统燃油乘用车国内销量114.7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48.3万辆,环比下降16.8%,同比下降29.6%。目前燃油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还在进行中,这个市场的现状显然达不到预期。
今年5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实施“排量2.0升及以下乘用车不超过30万元”购置税减半政策,从6月份开始,到今年年底结束。相比之前1.6升及以下乘用车减半的政策,此次政策的范围明显更广。而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带动乘用车市场的增长。根据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数据,今年6-10月5个月期间,2.0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约652.3万辆,较前5个月增长20.6%。
那么,为什么不在11月呢?
“主要受疫情影响,批发和终端市场压力很大。”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说。据统计,11月全国29个省份报告确诊病例61356例,高于10月28个省份8241例的总和,尤其是广东、河南、重庆、北京等汽车销售地。当月,在多地封控的情况下,无论是汽车供应商还是买家,无疑都受到了冲击。
应该说,今年购置税减半促进消费的政策对稳定车市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这两个月的反复爆发仍然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制于此,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增长14.7%和11.5%,但累计增速有所放缓。
基于此,陈世华强调,为了带动产业发展,帮助经济平稳运行,汽车市场仍需要持续的政策推动。“协会正在积极推动延续优惠政策,包括2023年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以及促进消费的相关地方政策等。比如建议2023年继续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2024年按7.5%征收,依次逐步退出。”
虽然乘用车市场整体处于下滑趋势,但国内高端品牌乘用车产量实现了较好的增长。数据显示,11月份,国产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达38万辆,同比增长18.2%。同比增速超过乘用车市场23.8个百分点。1-11月,国内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达351.1万辆,同比增长12.7%。
这说明,在疫情冲击下,高端消费群体受影响相对较小,带动高端品牌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和整体良好的表现。
这也体现在价格区间的结构调整上。1-11月,传统燃油乘用车中,20-25万、30-35万市场表现相对较好。由于基数较低,50万以上市场同比增长最为显著,占比41.3%。目前在主销量贡献的10-15万区间,销量为528.8万辆,同比下降5.7%。
此外,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也延续了良好的市场表现。11月份共销售汽车112.9万辆,环比下降4.9%,同比增长9.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4.4%。市场份额较上月增长1.2%,较上年同期增长7.6%。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47.9万辆,同比增长24.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2%,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新能源市场份额提升至33.8%,充电建设有待加快。
继9月和10月产销双双突破70万辆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1月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增长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创历史新高。
其中,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8.9万辆和6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5.5%和6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9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2.6%;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辆和400辆,同比分别增长51.9%和149.7%。
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增长1%,市场份额25%。
具体到各企业的销售业绩,1-11月,新能源汽车十大企业集团销量合计499.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4%,比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新能源销量前十的企业中,比亚迪销量超过160万辆,占市场26.8%。从增速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各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吉利的销量增速最为显著,11月销量为3.5万辆,同比增长164.6%。
从不同级别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和增速来看,1-11月,各级别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均呈正增长,其中A级增幅最大。目前销量仍主要集中在甲级,累计销量209.7万辆,同比增长1.5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以比亚迪DM-i技术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出,保证了油耗的经济性,实现了“油电平价”,带动了A级紧凑型车的快速装车,使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之前的“哑铃”不断优化为“纺锤体”。
陈世华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总体良好,市场销售表现超出行业预期。下一步是加快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匹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需求。
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209.1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528万辆。车辆桩的增量比为2.5:1。相比2021年3:1的车桩比,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与目前的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数量仍有较大差距。
出口汽车市场是重要的增长极,政策应该给企业更多支持。
出口市场方面,11月份,汽车企业出口汽车32.9万辆,环比下降2.5%,但同比仍增长64.8%,成为整体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27.6万辆,环比下降1%,同比增长62.2%;商用车出口5.3万辆,环比下降9.5%,同比增长79.7%。新能源汽车出口9.5万辆,环比下降13.2%,同比增长1.5倍。
1-11月,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商用车出口53.3万辆,同比增长45.7%。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长100%。该协会预测,全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300万辆。
11月,整车出口前十大企业中,SAIC出口10万辆,同比增长49.7%,占出口总额的30.4%。与去年同期相比,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1.3万辆,同比增长9.6倍。
1-11月,整车出口前十大企业中,吉利出口17.9万辆,同比增长82.6%。奇瑞出口40.7万辆,同比增长70.9%;东风出口22万辆,同比增长68.2%。
徐海东曾指出,今年汽车出口增速很好,有三个短期因素:一是海外经济在疫情后逐渐复苏;第二,中国的供应链相对完善,与日韩相比优势明显。第三,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
但随着国内汽车出口量的飙升,今年滚装船运力严重不足,已经到了一船难求的地步。为此,很多车企开始选择集装箱货轮运输实现整车出口,甚至直接投资滚装船。
此外,全球经济增速疲软、冷战思维、碳关税、供应链的“友谊”策略、疫情下的汇率问题,都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据悉,由于芯片短缺,一些车企被迫砍掉了部分海外订单,占比甚至高达80%。
因此,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协会呼吁在海外法规、关税、物流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
利弊参半,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增长3%。
目前汽车行业批发端增速放缓,国内终端市场增长乏力,汽车市场整体压力明显,消费潜力释放不及预期。基于前11个月的市场表现,中汽协在本次大会上再次更新了全年汽车市场的预测数据。
通过对主流车企的调查,该协会预测2022年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预计2350万辆,同比增长9.4%;预计商用车330万辆,同比下降35.3%;新能源汽车预计保有量670万辆,同比增长90.3%。
对于2023年汽车市场走势的预测,乘联会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2023年汽车市场发展有六大有利因素,即宏观经济温和复苏、宏观政策支持汽车消费、疫情防控优化促进经济复苏、海外需求和新能源出口持续发展、芯片供应逐步恢复、商用车需求触底回升。
同时存在六大不利因素,即宏观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信息恢复缓慢、疫情控制放松到平衡时对经济影响不确定、筹码供应偏紧将持续、地方政府支持度下降、消费透支影响。
中汽协在综合分析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预测2023年,汽车总销量预计为276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预计2380万辆,同比增长1.3%;预计商用车380万辆,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900万辆,同比增长35%。